近年来,宁城县依托得天独厚的林业优势,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林下经济发展之路,绘就生态富民新画卷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宁城县通过政策引领、科技赋能、品牌建设等多项举措,创新探索多元发展模式,将林下空间转化为群众增收的“沃土”。截至目前,累计建成仿野生森林食品基地0.68万亩、林下中药材基地0.38万亩,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同频共振。
记者来到大明镇和一肯中乡,通过实地观摩、现场交流、数据问询等方式,详细了解了两地在林下产业规划、技术应用、市场运营、林农增收等方面的成熟经验。
在大明镇曹家营子村,600余亩林下食用菌示范基地展现了科学化管理成效。基地总投资500万元,种植户们巧妙利用林地的遮荫、保湿特性,最大限度地还原了赤松茸的野生生长环境。
据介绍,经过精心测算与管理,到了盛产期,基地每亩赤松茸产量稳定在5000斤左右,这一产量在同类种植项目中表现亮眼。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,基地对赤松茸进行科学的分级销售,品相完美的一等菇,每斤售价15—20元,主要供应一线城市的高端市场;二等菇每斤价格在10—13元,主打鲜品批发,发往北京、福建、四川等地的菌菇交易市场;三等菇和四等菇则作为优质原料,订单式交付给食品加工厂,用于生产菌干、酱菜等深加工产品,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。
通过这种科学分级销售的模式,每亩综合产值突破2万元。该基地还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就业机会,吸纳30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,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。村民在这里从事菌菇种植、采摘、分拣、包装等工作,人均月收入达5000元。
离开曹家营子村,记者来到了一肯中乡大窝铺村林下药材种植基地。这里同样是一派繁忙景象,600余亩的土地孕育着村民的致富梦想。
基地负责人辛殿豹向记者展示了多元药材组合的种植模式,他说:“基地占地600余亩,总投资1400万元,主要种植苍术、桔梗、芍药、牛膝等药材。基地创新性采用长短周期药材混种模式,既有利于资金快速回笼,也提高了抗风险能力。”
据介绍,苍术、芍药均为5年生药材,第五年成药时,苍术可收干货约3吨/亩,芍药可收干货约3—5吨/亩。桔梗为2年生药材,种植第二年产籽约40—60斤/亩,产药材鲜货约3吨/亩。牛膝为1年生药材,2024年采出药材籽约60斤/亩,约产药材干货600公斤/亩,实现收入200余万元。
采取多元药材组合的种植模式不仅保证了基地的持续收益,也为当地农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。该基地雇用长期工人4人,月工资6000元;秋季忙时每天雇用临时工60—100人,按小时计酬。当地药材加工厂每年都在春秋两季生产约4个月,生产期间雇用村民20余人,日工资240元。直接带动地方村民年增收220余万元。
未来,宁城县将积极探索“林菌+林药”发展新路径,持续在林下种植技术、市场资源共享、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发力,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,实现生态效益与富民目标的双赢。(南丁 刘忠友)
[责任编辑:韩玉峰]
广告
X 关闭
X 关闭